东郊记忆是市委市政府交由成都传媒集团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改建而成的文创园区,是国内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工业遗址文创产业聚集区。从2011年9月建成运营以来,由成都传媒集团所属全资子公司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园区先后获得“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等多项国家级授牌,但一直存在产业定位不精准、主导产业不突出、业态布局较低端等问题,曾经历连续10年亏损的状态。
2021年,集团针对下属国有独资公司团队运营园区存在的经营机制不活、专业程度不高的症结,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整体运营园区,实施园区运营机制转换,推进整体转型升级。 创新举措 根据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产业“建圈强链”和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部署,集团推动转换东郊记忆园区经营机制,引入专业机构整体运营东郊记忆园区,为园区注入市场化基因。 集团按照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的新定位,确立东郊记忆园区业态、品牌、管理、效益“四个提升”的运营目标,引导支持运营机构持续引入高端国际时尚产业资源,推动将东郊记忆打造成为成都时尚产业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和文化旅游新地标。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破除机制束缚。集团经认真调研分析,东郊记忆“不旺不火”的表面原因是国有团队专业能力不足、资源整合不强、高端资源导入能力偏弱等,核心症结是国有企业运营机制缺乏市场化基因。经集团党委研究决定,紧紧围绕“市场化、专业化”改革目标,“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按照“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原则,将运营主体由国有全资公司转变为外部专业运营机构,全面转换园区运营机制。 二是坚持依法依规,遴选专业团队。
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国资委指导下,集团组织法律团队反复研究,为确保评审的客观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最终以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第三方专家评审的方式遴选承租方,确保程序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顺利遴选出一流的专业运营商。通过利益捆绑机制结成命运共同体,双方共同推动园区整体转型升级;通过完善的合作协议明确业主方和运营商的权利义务,明确了园区未来10年的运营目标。 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创新考核方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围绕园区业态、品牌、活动、年度客流量、改造投资、意识形态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首创“为社会效益建模,给‘国际时尚’画像”的考核指标,规划设计了5个大类11个分类22项的量化标准,确保专业运营机构坚持东郊记忆园区国有文创园区的阵地属性和品牌特性,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是坚持双效统一,落实监管责任。
在规划设计的量化考评标准的基础上,细化管理运营指标考核体系,明确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占比80%、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占比20%,定期对园区运营情况做出评价和考核。通过有效落实监督考核、退出等机制,提升园区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继续承担园区意识形态管控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责任,引导和保障园区规划和品牌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实践成效 运营机制转换后,东郊记忆坚持“国际时尚”定位,大力招商引智、链接资源,引进新业态营造新场景,园区业态、品牌、管理、效益“四大提升”成果初显。2023年,园区共计接待入园游客1000万人次,政务及商务调研团队超630批次。 一、业态品质全面提升。 一是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聚焦文化产业生态“建圈强链”,围绕音乐艺术、会展博览、现代时尚、创意设计、文化消费、数字文创6大产业门类开展精准招商,营造消费场景,延展业态链条。
截至目前,园区入驻商企达250家,较改革前增幅162%,带动5000多人稳定就业。二是时尚、创意产业占比持续扩大。通过持续招引高端文创和国际时尚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园区音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7家、占比18.88%,数字文创企业近50家、占比19.8%。与疫情前比,园区现代时尚、创意设计、文旅消费等业态占比持续扩大,年轻时尚、文旅融合的产业新生态逐步呈现。三是品牌“首店”带动效应大幅增加。园区通过引入品牌“首店”和流量主力店、主力展,不断提供稀缺性和新鲜感的文旅消费需求,让园区在社交媒体持续“出圈”。引入意大利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开业当日实现到店客流4万多人,销售额200多万元;引入韩国帝视特ARTE全沉浸式美术馆·成都馆(中国内地首馆),开馆6个月吸引20余万人次入馆参观。 二、品牌形象明显提升。 一是园区风貌全面升级。
围绕建强“音乐+”国际时尚产业载体和平台,园区投入8000万元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改扩建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新建国际艺术展览中心3号馆、东山组团等场馆。二是空间场景更新升级。园区布局5大品牌组团,汇聚时尚原创和主理人潮流品牌,承载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时尚展秀,打造火爆全网的城市网红打卡新地标“成都墙”,形成了兼具成都工业文化内涵和时尚艺术文化符号的载体空间。三是文化品牌培育能力增强。园区推出沉浸式汉文化餐秀“蜀宴赋”,开业4个月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餐位上座率超过80%。锁定细分圈层,陆续打造潮流文化集合地,入驻成都潮流品牌1807、高级西服定制店髦房、咖啡工厂OLD SPEAK FACTORY等,凸显了园区的高端国际时尚品牌形象。 三、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专业机构主导形成国企民企联动机制。通过规划引导、专业运营、指标考核、机制共建等方式,与引入园区专业运营商形成深度协作工作机制。在成都大运会对外文化交流、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重大工作任务中,抽调双方骨干建立专班协同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各项重大任务。二是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初步实现。深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升级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园区“资源标准化、交易程序化、管理痕迹化、运营市场化”。
目前,园区能够综合分析入园游客年龄段、男女比例、消费水平等情况,极大提升了园区管理效能。三是园区管理运营成本有效降低。原园区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职能职责调整和人员机构整合,将原12个职能部门整合为6个,通过全员竞聘将原86名员工减为51人,优化资源配置,重塑组织架构,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经测算,公司全年人均经营效益由24万元增长至51万元,园区经营收益年均增长约5%。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一是外地游客占比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园区已举办“威尼斯双年展中国作品展”“中国工业遗迹创新创意联盟启动暨纪录片《遗迹里的奇迹》发布仪式”“‘科幻世界·无限’宇宙之门科幻艺术展”“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各类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2023年吸引游客1000万人次,较改革前同比增加767.87万人次,增幅330%;外省游客占比提升至57.7%;入园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近3小时,外省游客占比提升至57.7%,20岁至40岁的年轻客群占比54.47%。二是园区经营收入实现翻番。
2023年,园区平均租金价格达到95元/平方米/月,比改革前50元/平方米/月,增长90%,园区物业出租率由68%提升至94%;2023年实现园区租金收入8176万元,同比增加910万元,增幅13 %;园区商家实现营收11亿元以上,较改革前4.2亿元/年,增长161%。三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园区引入全球数字音乐平台万声音乐、国内顶尖音乐内容制作及艺人孵化机构匠星音乐、富士影像共享空间等“链主”企业和头部机构,聚合带动链上企业入驻发展,辐射带动区域价值不断提升。据赢商tech城市商业地图数据,东郊记忆所在的杉板桥商圈,年轻客群占比达46.2%,TGI为1.16,高出成都平均水平16个点。此外,家庭占比34.84%,TGI为1.11,同样高出成都平均水平11个点。四是多渠道开展品牌宣发。依托国家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2年来累计刊发稿件1000条+,全网阅读量2亿+,同时运用抖音、小红书等时尚热门社交媒体渠道,频繁设置议题,持续推出话题,增强园区在全网曝光度和显示度。